当前位置: 首页 > 经典语录 >

读十首落日诗,品不一样的人生。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1-24 09:49:36    

文学家笔下的浪漫日落黄昏:

什么是黄昏?诀别词。

什么是眼泪?身体输掉的战争。

——阿多尼斯《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》


向晚的微光很早便开始,

沉淀出一片寂静,

不然便是消瘦的四野,将下午深深幽禁。

——艾米莉·狄金森《夏之逃逸》


一小片夕阳落在我手上。

——聂鲁达《我们甚至遗失了暮色》


通红的夕阳,

恍如从森林的树梢掠过,

森林在晚霞的映衬下,浮现出一片黢黑。

——川端康成《千纸鹤》


黄昏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本,

记录下的松花密语,湖泊和村庄,

有我和你的故事。

——麦穗《太阳下山的日子》


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,

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,

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。

——史铁生《我与地坛》


我在黄昏的血色中踽踽独行,

感到自己不过是这个忧郁的黄昏大地上

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。

——凯鲁亚克《在路上》

有关古诗词里的日落:

1、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。——王维《使至塞上》

2、一道残阳铺水中,半江瑟瑟半江红。——白居易《暮江吟》

3、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。——王勃《滕王阁序》

4、夕阳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。——李商隐《登乐游原》

5、人言落日是天涯,望极天涯不见家。——李觏《乡思》

6、日暮乡关何处是?烟波江上使人愁。——崔颢《黄鹤楼》

7、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——陶渊明《饮酒·其五》

8、两竿落日溪桥上,半缕轻烟柳影中。——杜牧《齐安郡中偶题二首·其一》

9、荷笠带斜阳,青山独归远。——刘长卿《送灵澈上人》

10、千嶂里,长烟落日孤城闭。——范仲淹《渔家傲·秋思》

☘️第一首

《山中杂诗》

南朝·吴均

山际见来烟,竹中窥落日。

鸟向檐上飞,云从窗里出。

在吴均诗中,落日是可爱而美丽的。山与天相接缭绕着阵阵云烟,从竹林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夕阳。鸟儿欢快地向房檐上飞去,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地飘了出来。古典诗词中,落日是诗人们喜爱歌咏的对象。面对落日,有的诗人欣喜,有的诗人感伤,不论是哪一种情感,诗词中的落日壮观无限。

《山中杂诗》是南朝文学家吴均所作。这篇著名的南朝山水小品,语言清新优美,文字简练利落;文章条理分明,表现角度多样;写景状物生动逼真,抓住特征寓情于景。此诗以素笔淡墨,描写了深山幽丽的自然景色,流露出诗人喜爱山水的生活情趣。

☘️第二首

《送友人》

唐·李白

青山横北郭,白水绕东城。

此地一为别,孤蓬万里征。

浮云游子意,落日故人情。

挥手自兹去,萧萧班马鸣。

赏析:

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,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、气氛的渲染,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。 首联的“青山横北郭,白水绕东城”,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。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,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,不愿分离。

☘️第三首

《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》

唐·王维

寒山转苍翠,秋水日潺湲。

倚杖柴门外,临风听暮蝉。

渡头余落日,墟里上孤烟。

复值接舆醉,狂歌五柳前。

这首诗,是王维住辋川别墅时赠给裴迪的。时正日暮,山中刚下过几场雨。久雨乍晴,原本萧瑟枯冷的山色,忽然变得苍翠盎然了。所以,诗人在这里下了个“转”字。又因久雨乍晴,本来进入枯水期的的溪流,忽而又涨满了,于是他整天听到“潺湲”的声响。


秋雨绵绵,将诗人困在屋内已数日。天一放晴,他便拖着手杖,站在柴门外听蝉鸣。一般来说,雨后的蝉鸣声,听起来比平时更响亮。比如,杜牧的《题扬州》诗说:“雨过一蝉噪,飘萧松桂秋。”王沂孙《齐天乐》词(咏蝉)说:“西窗过雨,怪瑶珮流空,玉筝调柱。”写的都是雨后的蝉声。


不消说,“渡头余落日”写的亦是晚晴所见,用一“余”字,点出渡头的冷落。至于“墟里上孤烟”,与“大漠孤烟直”一样,写的都是雨晴之后,炊烟直上。


或许由于连日下雨,王维和裴迪好几天没见了。等到天气转晴,彼此都渴望一见。所以,诗人的“倚杖柴门外”,一面是欣赏晚晴的景色,一面是看看裴迪是否到来。果然,就在黄昏时分,裴迪一边唱着歌,一边步履蹒跚地走来了。


接舆是楚国的隐士,《论语•微子》有云:“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。”王维借接舆来称赞裴迪。“五柳”出自陶渊明的《五柳先生传》,王维借“五柳先生”自比,意思是说:俩人从容与狂妄的神态,仿若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和凤歌笑孔丘的接舆。不消说,比久雨新晴更令诗人喜悦的,是裴迪的到来。


整首诗洋溢着久雨新晴的喜悦,但诗人既没有点明雨后,又没有点出新晴,而只是铺陈眼前所见的寒山、秋水、落日、孤烟。但这些景物又分明显出了久雨新晴的特征,这就是王维诗留白的高妙处。在平常之表象下蕴藏的,是另外的内容。若我们只泛泛一读,或读不到这一层。

☘️第四首

《使至塞上》

唐·王维

单车欲问边,属国过居延。

征蓬出汉塞,归雁入胡天。

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。

萧关逢候骑,都护在燕然。

赏析:

《使至塞上》是一首记行诗,记述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。诗中首先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,而后即景设喻,用归雁、蓬草自比,抒发飘零之感。然后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,境界阔大,气象雄浑。最后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,流露出对边塞将领的赞叹之情。这首诗不仅描画出边塞生活的风貌,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因被排挤而感受到的孤独,寂寞和悲伤。但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,他的情感得到了熏陶和净化,进而升华为慷慨悲壮之情,显露出其坚韧和豁达的胸怀。

☘️第五首

江村晚眺》

宋·戴复古

江头落日照平沙,潮退渔船搁岸斜。

白鸟一双临水立,见人惊起入芦花。

戴复古,字式之,又号石屏,今天浙江台州人,也是南宋时期最重要的诗人,以及江湖诗派里的领军人物,他一生也是写过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,但是很显然他的作品并没有真正地流传开来,人们对于这位诗人的了解还是比较少,而他的这首《江村晚眺》,也正是他众多作品中最经典的一首,通篇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,把自己当时所见所闻描绘的活灵活现,从而也是令这首诗显得别具一格充满了诗情画意。

诗歌到了南宋之后,很多的诗人同样开始致力于改革,而江湖诗派正是当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诗派,这一个诗派的作品也是很简练,也很直白,并不会使用过多的典故,正是这样的一种创作理念,也令这一诗派的作品变得浅显易懂,但即使是如此,同样也是充满了诗意,所以这些人的作品那也是不容错过,值得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去细细品读。

☘️第六首

《乡思》

宋·李觏

人言落日是天涯,望极天涯不见家。

已恨碧山相阻隔,碧山还被暮云遮

北宋名儒李觏,远望天涯,写下千古佳作。首二句便成千古名句,“人言落日是天涯,望极天涯不见家”。正值黄昏,诗人站在高处远望故乡,一瞬间,诗人感觉到落日的地方便是天涯海角,可是明明看见落日,为什么还是看不到自己的家乡呢?这两句的气氛营造,真真是打动人心,将对故乡思念之情,表现得迷离感人。

后两句“已恨碧山相阻隔,碧山还被暮云遮”,使诗人看不见家乡的恨意更深了一层,思念家乡的情绪达到了顶蓬。

在李觏诗中,落日是遥远家乡的方向。 落日远在天涯,只可远观,正如那心中只可想念的家乡一般。 所以,诗人说:人们说,那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,我竭力朝天涯眺望,也没法看到我的家。

☘️第七首

《渔家傲· 秋思》

宋·范仲淹

塞下秋来风景异,衡阳雁去无留意。

四面边声连角起。

千嶂里,长烟落日孤城闭。

浊酒一杯家万里,燕然未勒归无计。

羌管悠悠霜满地。

人不寐 ,将军白发征夫泪。

背景:

宋康定元年(1040年)至庆历三年(1043年)间,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。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,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,深为西夏所惮服,称他“腹中有数万甲兵”。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,表达了边塞将士们对家乡的思念和保家卫国的壮志。

释义

秋天到了,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。大雁又飞回了衡阳,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。黄昏时分,号角吹起,边塞特有的风声、马啸声、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。连绵起伏的群山里,夕阳西下,青烟升腾,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。饮一杯浊酒,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,眼下战事未平,功名未立,还不能早作归计。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,天气寒冷,霜雪满地。夜深了,将士们都不能安睡:将军为操持军事,须发都变白了;战士们久戍边塞,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。

作者简介

范仲淹(公元989年—1052年),字希文,祖籍郑州(今陕西彬县),移居吴县(今江苏苏州)。少时贫而好学,真宗大中样符八年(公元1015年)进士。官至枢密副使、参知政事。范仲淹曾积极推行“庆历新政”,为人廉洁公正,奉行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 的做人准则。词作仅存五首,描写边塞秋思,羁旅情怀,突破了宋初词专写儿女柔情的界限,风格明健豪放。有《范文正公集》

☘️第八首

《齐安郡中偶题二首·其一》

唐·杜牧

两竿落日溪桥上,半缕轻烟柳影中。

多少绿荷相倚恨,一时回首背西风。

◎ 杜牧(803—853),字牧之,号樊川居士。唐代诗人,与李商隐并称“小李杜”,有《樊川文集》二十卷传世。

◎ 我站在溪桥上远眺,落日缓缓向西方移动,距离地面还有两根竹竿的高度。对岸的杨柳沐浴在淡淡的青烟中,烟影朦胧;水面上,荷叶亭亭,相簇相拥,一阵西风吹过,满溪的荷叶随风翻转,好似含着无限的愁情。


☘️第九首

《落日》

唐·杜甫

落日在帘钩,溪边春事幽。

芳菲缘岸圃,樵爨倚滩舟。

啅雀争枝坠,飞虫满院游。

浊醪谁造汝,一酌散千愁。


译文

落日好像悬挂在卷帘所用的挂钩上,凭窗而望,只见溪边的农人正忙碌着春耕。

沿溪岸的园圃上满是鲜花绿草,农人们有的在打柴做饭,有的正将小船停靠在溪滩上。

叽叽喳喳的雀鸟在树枝上跳跃、争闹,有的掉了下来;飞虫也满院游走。

是谁酿造出了这浊酒啊?让我能一酌消解无数烦忧。

☘️第十首

水龙吟·登建康赏心亭》

宋·辛弃疾

楚天千里清秋,水随天去秋无际。

遥岑远目,献愁供恨,玉簪螺髻。

落日楼头,断鸿声里,江南游子。

把吴钩看了,栏杆拍遍,

无人会,登临意。

休说鲈鱼堪脍,尽西风,季鹰归未?

求田问舍,怕应羞见,刘郎才气。

可惜流年,忧愁风雨,树犹如此!

倩何人唤取,红巾翠袖,揾英雄泪!

创作背景  

 公元1174年(宋孝宗淳熙元年),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。这时作者南归已八、九年了,却投闲置散,任了一介小官,一次,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,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,百感交集,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,于是写下一首《水龙吟》词。

辛弃疾二十二岁就举兵抗金,次年又以五十骑人马直闯敌营,生擒叛徒张安国而率部南归,是何等英雄的人物!但南归之后,却一直未受重用,长期辗转沉沦于州县,满腹经纶无法施展,这就不免使他产生江南游子般的不遇之感了。这首词,就抒发了他登览赏心亭时的复杂而郁愤的心情。

辛弃疾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(金熙宗天眷三年)五月十一日(1140年5月28日),字幼安,号稼轩,南宋著名将领、词人。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,与苏轼合称“苏辛”,与李清照并称“济南二安”;他的代表作有《水龙吟·登建康赏心亭》、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等。

辛弃疾生于乱世,出身行伍;他矢志抗敌,奔走沙场,血溅战袍,最终却不得不以笔为剑,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和叹息。

辛弃疾现存词六百多首,有词集《稼轩长短句》等传世。他的词,既有气吞山河的豪气云天、大气磅礴,也有退居山野的悠然闲适、多情细腻。叶嘉莹说,“他是用他的生命去写他的诗篇的,他是用他的生活来实践他的诗篇的。

相关文章
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Copyright © 耳边文章网 琼ICP备2024040249号-8